山東大學素以文史見長,文學院在百年山大的發展歷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1901年山東大學成立之初,即設有文學科目。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振聲、聞一多、舒舍予、梁實秋、沈從文、游國恩 等一批大師、學者和著名作家云集本院,為山東大學的校史增添了光彩;建國之初,著名學者王統照、馮沅君、陸侃如、高亨、蕭滌非、呂熒等先后執教本院,進一步奠定了山大以文史見長的傳統。新時期以來,學院在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等方面又取得了長足發展,已經形成了學風扎實、實力雄厚、學科健全、學術梯隊分布合理、教學質量優秀、學生工作異彩紛呈的良好局面。目前,全院學生總數近千人,其中博士生120人左右,碩士生270余人,本科生500余人;教職工總數99人(含非事業編3人、兼職人員3人),其中專任教師79人,在崗教授34人,副教授30人,博士研究生導師40人,碩士研究生導師60人,其中導師隊伍中有長江學者2人,講席教授7人(含兼職2人),特聘教授6人(含兼職2人),榮聘教授3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山大杰出中青年學者2人,齊魯青年學者4人,統招博士后12人。
20世紀三十年代,山東大學即開始建設文學院。五十年代初,撤銷學院建制,設中文系。1996年8月,以中文系為主體恢復文學院建制。2000年7月,新山東大學組建后,文學院更名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6年9月成立新的“文學院”。目前,全院有文藝美學研究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所、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所、大學語文研究室等6個實體研究所,以及網絡文學研究中心、《史記》文獻研究中心等9個非實體性科研機構。學院另設有行政辦公室、黨委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團委辦公室、本科生教務辦公室、研究生教務辦公室、繼續教育辦公室等相關教學管理與輔助機構。學院定期出版學術刊物《山東大學中文論叢》和文學刊物《文學天地》等。
學院前身中文系在50年代即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國務院恢復學位制度,學院首批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獲得博士生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現有6個博士點和9個碩士生點招生。1994至1996年,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四個學科先后被評為山東省重點學科。1997年,“漢語言文學”學科被整體列入山東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規劃。2000年12月,以文藝學科主體組建的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被批準為教育部全國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001年1月,本院被人事部批準設立博士后流動站。2002年1月,文藝學學科被批準為高等學校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在歷次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均名列前茅,2017年,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本院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獲評A。
學院現有中國語言文學本科教學專業。1994年年首批入選國家文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001年順利通過一期驗收,被評為優秀基地。多年來,全院教師專心教學,致力科研,取得了一大批在學界廣有影響的科學研究成果。近三年來,共出版學術著作74部,CSSCI期刊以上級別學術論文160篇,獲省部級以上獎勵近30項。畢業生素質高,工作能力強,就業面寬,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從學院畢業的大批優秀畢業生走上了各級重要領導崗位或成為專家學者。
學院設有為教學、科研服務的資料室、語音室、微機室、局域網等,辦學條件和設施優良。學院資料實現藏書近30萬冊,圖書收藏量(特別是古籍)在全國高校文科院系中名列前茅。學院還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14所國內重點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與美國、日本、韓國和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建立了較穩定的學術關系。
本著“依靠分工,集體領導;依靠制度,健全規章;依靠民主,尊師重教”的原則,面臨山東大學新世紀發展的大好機遇,文學院全體師生將繼往開來,同心協力,以飽滿的熱情、進取的精神、扎實的工作、辛勤耕耘,開拓發展,為創造我院新的輝煌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