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開晉先生1934年11月生于山東省陽信縣。幼年隨祖父吳朝海在家鄉讀私塾,接受啟蒙教育。1945年赴北平讀高小,初中。其后他參加了革命。1950年秋天,他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1952年冬他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到了朝鮮,在部隊文工團工作。他早期的許多作品都與部隊生活有關。1954年他發表了處女作,散文《金達菜的懷念》。同年,他發表的山東快書《類延芳機智抓特務》獲得了全軍文藝會演創作和表演獎。1955年,在《長春》月刊發表了組詩《他聽見軍號在響》從此他便與詩歌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57年至今,他以吳辛為筆名發表了數百首詩作。
對詩的興趣,也許從他童年時代便開始了,他爺爺——一個老秀才,常常教他背古詩詞。在中學讀書時,他發起成立詩社,創辦壁報,用稚嫩而又熱烈的歌吟來表達對光明的向往。新中國的建立和革命隊伍的培養,使播在他心田的種子萌發了,一朵朵詩花終于開放。他的詩作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創作的。他從吉林大學畢業后,便留校做教學工作。最初他從事民間文學的教學。從1960年開始,他多次帶學生下鄉采風,到過長白山,延邊等地,收集了大量的民歌和民間故事。他主編了民間故事集《金風》,編寫了《民間文學概論》,還發表了許多民間文學論文。這段時間他雖然沒有專門從事詩歌創作和研究,但是采風的經歷,不能不對他以后的創作和研究產生影響。他的一些詩作帶有濃郁的民歌風味,他的詩歌研究也始終關注著直接反映民間疾苦的民歌和現實主義詩作。從1965年開始,他轉入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研究方向開始轉向詩歌。在這一轉變中,他得到了他的老師著名詩人公木的幫助和指導。1978年他發表了第一篇詩歌論文《哀思涌詩情明朝發紅花》。這是較早地評論天安門詩歌運動的論文。天安門詩歌運動揭開了新時期的序幕,而這篇論文則揭開了吳開晉先生詩歌理論研究的序幕。1978年春,他由吉林大學調回故鄉,到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他為本科生開設了“中國當代文學”“ 現代詩歌研究” 兩門課。1980年較早地在國內同高蘭教授一起招收了現代詩歌研究生。他盡力扶植詩歌幼苗,山大的許多文學社團都得到過他的指導。三十多年的時間里,他勤奮工作,既寫詩,又研究詩,用自己的心血建構起一座詩美大廈,他是新詩美的不倦探求者。
他奉獻給人們的詩歌論著十分豐富。他發表了數百余篇關于當代文學和現代詩歌的論文。先后出版了《現代詩歌名篇選讀》《現代詩歌藝術與欣賞》《李瑛詩論》(合著)主編并撰寫了《當代詩歌名篇賞析》《中國當代文壇群星》《李英儒研究專集》《新時期詩潮論》《當代新詩論》《新詩的裂變與聚變》《吳開晉詩文選集》(四卷)等。創作方面有詩集《月牙泉》《傾聽春天》《游心集》散文集《從黃果樹到尼亞加拉》等。此外還主編并合著了《當代詩歌名篇賞析》《三千年詩話》《三上文庫·古代詩詞卷》《唐詩宋詞名句三百》等。他的學術著作多次獲省部級獎項。他主持完成了國家教委"七·五"重點科研規劃項目《新時期詩潮論》,為新時期詩歌研究提供了第一部系統、科學的研究論著?!冬F代詩歌藝術與欣賞》一書獲山東省教育廳優秀科研成果獎、華北13省市優秀圖書獎、全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他的不少論文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影響。他在國際艾青討論會上宣讀的論文《艾青——站在中西文化匯合處的詩人》,被香港《中國文壇》雜志創刊號頭題刊載,引起了很大反響。他的詩作《土地的記憶》,在慶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時寫出,并于1996年在東京世界詩人大會上,獲以色列米瑞姆·林德勃哥詩歌和平獎,收入以色列出版的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獲獎作品集中。評委會主任斯坦的哥教授在給作者的信函中稱:“由于您出色的作品,以色列米瑞姆·林德勃哥詩歌和平獎評委會授予您和平獎榮譽證書”?!缎略姷牧炎兣c聚變》一書,2005年10月獲國際炎黃文化研究會第三屆龍文化金獎。
吳開晉教授第一本詩論著作是《現代詩歌名篇選讀》。1982年出版后,再版多次,發行十余萬冊。當時國內出過幾本綜合性詩選,但是附有評論的卻沒有。這本書對以后的賞析式評論具有開拓的意義。這本書是中學語文課外叢書之一,特點在于:既照顧到少年兒童的閱讀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深度。評析詩作則簡要分析詩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征,力求精當。在序言中他概述了六十余年新詩的發展歷程,指出新詩的發展方向應該是一個泉源、三股清流,即:社會生活是詩歌創作的唯一源泉;外國的進步詩歌、古典詩詞和民歌則是詩人隨時可以借鑒的三股清流。他把外國詩歌與古典詩詞、民歌相并列,在當時是頗有勇氣的,因為這與毛澤東同志的意見是相左的。但新詩確實是借鑒了外國詩歌而產生而發展的,這是客觀事實。他的“三股清流”說是以唯物主義的觀點還其詩歌發展的本來面目,因而是科學的。
1986年,他的《現代詩歌藝術與欣賞》出版。這是一部40萬字的專著。新華社為此書發了電訊稿,稱其具有"完整的詩學體系"。這部論著分為一、二兩編,第一編主要論述現代詩歌創作的基本理論,從詩與生活的關系、詩的想像、詩的語言、詩的風格流派,一直論到新時期詩歌的成就與不足,并預測新詩發展的趨向,共16章。
第二編則是對現、當代著名詩人創作的專論,也包括對民歌和敘事詩的論述。在這一編中,他特意從欣賞的角度,引導讀者去漫游現當代詩歌迷人的藝術之林。在這一編里,讀者既可以欣賞郭沫若、聞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臧克家、公木等老一代詩人詩作的絢麗風光,又可以領略聞捷、郭小川、賀敬之、李瑛等當代詩人的動人風姿。這樣,這部專著就從現代詩歌的創作與欣賞兩個方面全面系統地總結了現代詩歌的藝術成就。把創作論和詩人論結合在一起,把基本理論研究和對新詩作家作品的具體分析欣賞結合在一起,構成了體例上的完整性,這在詩歌研究論著中也帶有開創性。一、二兩編既有區別,又互為補充,構成了完整、科學的詩學體系。
在論述中,他追求完備和系統,力爭把所有關于這個命題的觀點都集中起來,然后給以科學的評析,提出自己的見解。如詩的構思,他首先講了構思的重要性、構思的神秘性,構思無用論及其謬誤,然后講了不同藝術構思的由來,不同藝術構思的形成,最后才講到如何把握詩的構思。構思的典型性、構思方法等等。在論述中,他不僅評析別人的觀點,還要擺明自己的觀點。如作者在論述詩與生活的關系時,一再強調只有生活才是詩的唯一源泉。他不僅從理論上闡述了這一一問題,還舉出許多詩歌名作為例。很顯然,現實主義詩歌自然必須植恨于現實生活之中,但那些以表現詩人內在情緒為主的詩是否也來源于生活呢?他對此也做了明確的回答,專門用一節來論述“純主觀的感受和瞬間情緒也來源于生活”。他舉出了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的名作《地鐵車站》為例:
人叢中出現的這些臉龐
潮濕,黝暗,
樹枝上的花瓣。
這首詩寫的是瞬間印象,表達的是詩人剎那間的內心感覺,主觀性極強。吳開晉先生論道:“如果詩人當時不去乘地鐵,沒有對乘地鐵的人群的具體感受,這首詩是寫不出來的。就是那些現代派、未來派的詩人們,好發些抽象議論,寫些零亂的感覺,但如果脫離了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感受,處于與世隔絕的真空狀態,他們也是一行詩也寫不出來的,只是他們不愿承認這一點罷了?!边@些論述是有說服力的。
在論述現代詩人的創作時,他側重于詩人的創作藝術、詩美發現和表現方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詩歌批評只限于政治批評最多也只是社會批評。吳開晉先生較早地掘棄了這種機械的批評,將注意力轉向對詩人藝術成就的總結和藝術魁力的探尋上。他對郭沫若、徐志摩、臧克家、艾青、聞一多的論述,是從客觀的藝術演變的角度進行的;對公木、聞捷、高蘭的詩則從意象、風韻等方面入手,抓住其藝術上的獨到之處,通過對詩作的藝術分析,確定詩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地位,并剖析其詩作的美學特征。這些論述是深入細致又精到的。
《艾青--站在中西文化匯合處的詩人》是為艾青國際學術討論會寫的一篇論文。關于艾青詩作的研究文章數量也許早已超過他的作品,而吳開晉先生的這篇文章卻獨辟溪徑。他從“中西方文化的滲透與融合”這一角度,深刻剖析了艾青詩作中的東西方文化內涵,并從思想與藝術特點及語言形式等方面做了比較,從而論證了“艾青是典型的中國詩人,又是具有世界特色的詩人”。一般的研究論者認為艾青是反封建的戰士,是儒家思想的反叛者,而吳先生則從其經歷和創作中分析出,“他對中國古老的傳統道德精髓也在默默地吸收,如對勞動者和弱小者的同情,對關云長式的義氣的向往,故意違抗父命,去學‘下賤'的工藝做泥人等。這些朦朧中的樸素觀念,一旦接受了革命的新思想,便又和東方思想家所主張的‘匡世濟民'融合一起,引導他去為改變眾多窮苦的生活而獻身?!边@一論點是以前的艾青研究者所未提出的。接著他又進一步指出:后來艾青“出國留學,在學繪畫和詩歌藝術中又接觸到了大量的基督教文化,其中的‘博愛’、‘人道主義’精神又注入他的血液,使他后來的詩歌創作體現了東西方倫埋道德觀念的融匯”。吳先生還結合《會合》《大堰河--我的保姆》以《補衣婦》《乞丐》《一個拿撒勒人的死》《馬槽》等詩作具體挖掘了其中的東西方文化內涵。艾青在詩藝上更多地吸收了西方象征派詩的表現方法,這是艾青研究者的共識,但是不是說艾青的詩完全就是“橫的移植”的結果呢?吳先生認為不完全如此。他說,“古典詩歌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傳統都深深地影響著他(指艾青),尤其是古典詩歌中深刻揭露現實矛盾的現實主義詩歌對他的創作打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從艾青的總體創作考察可以說他是把中國傳統的現實主義和西方現代詩的象征主義手法結合在一起寫出了嶄新的詩篇的一位詩人,是吸取了中國詩歌創作的藝術營養自成一家的詩人”。這篇論文從中西文化融合撞擊的交點上考察了艾青的詩歌創作,客觀評價了艾青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并為新詩發展的道路也提供了有說服力的論據。
《新時期詩潮論》是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新時期詩歌的專著,在新時期文學研究中是有開創意義的。這部專著的寫作從1986年就開始醞釀。當時恰逢國家教委審批“七.五”社科重點科研規劃,由吳開晉先生主持寫出了提綱并上報,經全國專家評審和國家教委審核,通過了這一重點社科項目。經過五年的研究寫作,終于于1991年底出版。這是新詩研究的一個重大收獲。吳先生主編此書并撰寫了全書的五分之二篇章。
本書對新時期以來出現的各種詩歌流派和主要創作群體做了全方位掃瞄,對新時期詩歌創作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全面總結,論述科學、嚴謹,觀點新穎,得到了全國詩歌界的一致好評。全書由緒論、現實主義詩派、新現實主義詩派、朦朧詩派、新生代詩群、新邊塞詩和邊疆詩、軍旅詩、詩壇百花等九章組成。有一個完整的體系。
《新時期詩潮論》是中國當代詩歌研究中的里程碑式,它的開創性的勞績將會載入文學史。而這部專著也表現出作為一個時刻追蹤著當代文學創作脈搏的學者的眼光和膽識。年屆古稀的吳開晉先生的詩論集《新詩的裂變與聚變——現代詩歌發展的歷史軌跡》是他幾十年研究新詩結出的碩果。這個集子收入了一百三十篇詩學論文,這里面既有高瞻遠矚的長篇宏論,也有短小精辟的佳作細品,集中展示了一個著名學者的博大襟懷和評論家的敏銳眼光。
第一編詩論選篇,是作者從以前的新詩論著《現代詩歌與欣賞》和《當代新詩論》中選出的。是對中國詩壇的宏觀掃描,也是對現代著名詩人的論析。在《新詩潮的涌動與走向》一文中,開晉先生指出了二十世紀中國詩壇的兩次大的浪峰:一是“五四”新詩的崛起,二是新時期詩歌的崛起。他著重分析了新時期這第二次浪潮的新特點,并預測新詩潮的走向——在蛻變中新生。在《多元化藝術思維的并存與交融》一文中再次論述新時期詩歌的發展趨向。在這些評論中國詩歌大勢的論文中,展現了開晉先生廣闊的學術視野和科學探析的精神。特別是《中國當代詩歌與東方神秘主義》《當代詩歌中禪道精神與現代主義結合》等文,揭示出中國新詩在繼承傳統與吸收外來藝術營養中形成藝術新質的特征。這對新詩藝術的發展有很強的啟示性。
第二編詩論近作,收入了開晉先生近年來發表的詩論文章,其中既有對有成就的詩人的系統研究,也有對一些青年詩人詩作的評析。這些論文反映出開晉先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敏銳的審美眼光。特別是對青年一代的關愛更體現出前輩學者的拳拳之心。在《一種新的詩歌現象》一文中,開晉先生發現了青年詩人中出現的新人文精神和現代浪漫主義思潮,他對此予以肯定,認為“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的藝術表現,它的出現,對文壇和詩壇的繁榮是會有促進作用的?!雹偎麨椤渡綎|文學》開設的“詩纛”專欄鼓與呼,稱之“為齊魯詩壇的繁榮樹起的一面旗幟”,并誠懇地借用高爾基的話告誡詩人:“不要把自己集中在自己身上,而要把全世界集中在自己身上。詩人是全世界的回聲,而不僅僅是自己靈魂的保姆?!边@里面包含著開晉先生自己的詩歌觀念。開晉先生研詩多年,他有許多詩人朋友,許多詩壇大家都寄新作給他。這一編中評論到臧克家、王辛笛、牛漢、屠岸、成幼珠、李瑛、王學仲、木斧、苗得雨、胡昭、吳思敬、朱先樹等都是著名的詩人或詩論家,也都是他多年的好友。知人論詩,自然親切而又精辟。這一編中還收入了他對許多青年詩人的評論。對青年人開晉先生一貫很關愛,青年人的朝氣和銳氣他是十分欣賞的。這里面有些是他的學生,有些是他的詩友,如魯小鷹、東方涂欽、王展都是他的弟子,王鳴久、逄金一、孫建軍、商震是他很欣賞的青年詩友。對山東詩人他自然有更多的關注,如紀宇、郭廓、桑恒昌、孫國章、宋安強、孫瑞等,對他們的新作他都有評析。在這些評論中,他既能發現詩人的新銳之處,又能實事求是地指出不足。在評論孫國章的詩集《饑餓·假寐·鐵》時,他說:“國章的代表性詩集《饑餓·假寐·鐵》的出版,標志著他在詩藝詩美的創造上又攀上一個新的臺階。讀他的詩感到悲涼、凄冷和沉重,這也許是一代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共有的心靈體現?!谒囆g上可說是地道的現代詩?!雹谖闹屑毼⒎治隽恕秾っ贰贰都倜隆返仍娮?,充分肯定了詩人在藝術上的創造。最后也指出其詩作的不足:“說到不足,有時覺得國章的某些詩,并不一定全采用這種行短、字少的小詩形式,該放開的還應放開,不然,便拘束了詩人的感情,十八般兵器,以一種為主,還可以舞弄一二為是?!睂ζ渌娙说淖髌?,他也同樣是有好論好,有不足說不足,并非一味譽美。
第三編臺港詩歌及海外華文詩論,對港臺及海外華人詩人作品進行評論。港臺及海外華文詩也是漢詩的一部分,這些詩人的作品因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各異,自有不同于大陸的詩作。但作為現代漢詩的一部分,相互交流和補充,同樣繁榮了華夏民族詩林。在這一編中有一部分論及到當代華文詩歌的發展趨向,如:《東方智慧的延伸》《略論21世紀華文詩歌的發展走向》《海外華文詩歌交流之我見》,也有一部分是對具體詩人詩作的評析,如:《洛夫詩中的禪道意蘊》《同余光中先生談<白玉苦瓜>》《生命的感悟與現代詩美——讀張默的詩》《非馬詩歌的美學風格》等等。在這些論文中既有高矚,也有細析。論述了這些詩作與中華文化的血肉關系和與大陸詩歌不同的發展趨向。
吳開晉教授的學術研究總括起來有以下的特點。首先在研究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立場,堅持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研究文學現象,但也不排斥吸收和借鑒西萬現代派中的有益成分。在論述新時期詩歌的藝術成就時,他肯定了西方象征派等現代派藝術的借鑒是新時期詩歌在藝術上的突破他說:“在創作方法上出現突破的標志還是象征主義、超現實主和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融合。運用成功的詩人,是把西方的創作方法加以吸收、融化,創作出新穎的篇什?!睆哪挲g上看他接近花甲,但是他卻一點兒也不保守,他的學術天地是開放的,他特別強調中西文化的融合,他認為只有走這條路,新詩才能生氣勃勃地前迸。
吳先生在研究詩歌時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他總是體詩作出發,去剖析文學現象,去探尋詩人的內心。他很少空泛地辯論詩壇的是非。比如對朦朧詩,他不是空泛地贊成或否定,而是從其具體詩作入手、研究分析其成功之處。他的肯定是經過了認真、科學的研究分析之后,是具體的。他肯定了年輕詩人們在藝術上對新詩做出的貢獻,他特別肯定了他們的“心態化詩作”。他說:“在心態化的詩作中,由于詩人接受了西方象征派的影響,并從中國詩歌中找到了可資借鑒的詩例,因而,除了那些直接表現感覺的篇章外,還往往借助于客體物象象征性地表現感受,或者說是把自己的心靈感應物化亦稱外化為某某一客體,這類詩作因其新奇往往更為引人。如舒婷的〈船〉和<雙桅船>寫船也是寫自己。她的<致橡樹>以木棉為喻實是戀愛中少女的獨白?!雹?/span>
吳先生在學術研究中常常采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去突出詩人的個性特征。這種比較有中外比較、古今比較。也有同代詩人之間的比較,同一詩人不同時期詩作的比較。比如他在論艾青新時期創作時就與他早期的創作加以比較,他說:“早年的艾青是作為一名藝術家登上詩壇的,他對生活的思考多是直觀的,是憑著他的藝術觸覺來進行形象思維的,雖然篇中也不乏對人生命運的慨嘆和閃爍著革命人道主義的光芒,但是,卻缺乏后期詩作中強烈的思辨色彩。如果說后期詩作與前期詩作有什么較大不同的話,那就是經過若干磨難之后,對人生和宇宙宏觀世界的思考加重了,增多了對人生哲理和宇宙奧秘的探求,這就使詩的力度和深度有所擴大和加深?!痹谔岢觥靶卢F實主義詩派”這一命名時,他也是通過比較研究后認定的,他指出:“在新時期現實主義詩派中,最有生命力的正是那些剛剛入列的新軍。他們介乎于中老年詩人和朦朧詩人之間,既繼承了新詩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同老一代詩人聯系較為緊密,又富于藝術上的革新勇氣。其作品雖不如舒婷、北島等青年詩人在美學觀念上有更大的變異,但為現實主義詩潮帶來的東西是頗多的。也就是說,這一派是介于現實主義詩派和朦朧詩所代表的現代主義之間,他們從年齡上講也處于中間狀態。他們的詩作既繼承了老一代現實主義的傳統,但也有現代派手法的介入,卻又不像北島舒婷那么完全內向化?!雹苓@種定位應該說是準確的。
吳先生的評論語言將樸實的文筆和詩意化的形象性描繪結合起來,形成了質樸、生動的文風。他雖然也吸收西方現代的有益的批評理論和創作方法,卻不搞新名詞大爆炸。他很少直接使用當前流行的新潮的、西化理論詞匯,他不以用語的新奇去惹人注目,而是用樸實的語言去闡述自己的觀點。他的文章沒有故作深奧、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學究氣,也沒有故弄玄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洋調調。他的文章讓人感到親切,讓人感到可信,像與師友的談心,這也正是他人品的反映。他是評論家、教授,也是詩人,他的評論從題目到內容常常有詩意化的形象出現,使他的文章在樸實中又透出文彩。請看他為《新時期詩潮論》各章節擬的副標題,簡直就像一首詩:返青的古松、未凋的殘葉、報春的乳燕、灌漿的青果、蒼涼雄闊的歌吟、璀璨的藝術世界。這些標題本身就很有藝術的吸引力,透露出他詩人的才情。
吳開晉先生自1958年登上大學教壇,至離休歷經36個寒暑。他幾十年如一日,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對學生溫如春風,對同志謙虛友善,言傳身教,以德育人,堪為師范。他盡力扶持青年教師和青年詩人。離休后仍關注著詩壇的發展和青年的成長,筆耕不輟,死而后已。他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治學精神和學術生命將會在下一代學者中延續下去。
注釋:
①《新詩的裂變與聚變》 288頁 中國文學出版社 2003年11月
②《新詩的裂變與聚變》 389頁 中國文學出版社 2003年11月
③《新時期詩潮論》 12頁 濟南出版社 1992 年5月
④《新時期詩潮論》 16頁 濟南出版社 1992 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