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媛媛,山西汾陽人,新聞系新聞學研究所教師。山東大學學士、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2015年應聘進入我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傳媒改革、危機傳播。在《現代傳播》、《當代傳播》、《中國出版》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余篇。
1922年,詩人徐志摩以近乎自傳獨白式的抒情方式,在《康橋,再會吧》中記錄下劍橋大學對其精神上的深遠影響。詩人盛贊劍橋大學:“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于我而言,山東大學則是我的精神家園,在人生最好的時光中,形塑了我的靈魂。
2007年,我受到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在西北歐的荷蘭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日本著名的俳句作者蒲原宏曾詠嘆,“萊頓大學城,月色涼如冰?!比欢?,在異國他鄉的萊頓大學,我卻感受到熟悉的親切,這里的一切竟與山大有著諸多相似。
萊頓大學成立于公元1575年,是荷蘭王國歷史上最悠久的高等學府。歐洲大陸的萊頓大學與隔海相望的牛津大學堪稱歐洲雙子,前者是歐洲大陸聲望及學術地位最高的大學所在地,后者是英格蘭最古老的大學。我的母校山東大學,是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學。同樣厚重的歷史積淀,涵蓋了不同的文明和歷史時期,奠定著各自的地位和水平。
世界排名第64位的萊頓大學執許多研究領域之牛耳,包括自然科學、醫學、社會與行為科學、法學、文學等。值得一提的是,萊頓大學漢學院是全歐洲的漢學研究中心,集中收藏了世界各地的中文圖書,其藏書量居歐洲各國中文圖書館中的第一位。機緣巧合的是,萊頓大學孔子學院正是與母校山東大學共建,“文史見長”是山大多年來的名片與榮耀。
萊頓是一座典型的大學城,學院遍布城市各處。緩緩流淌的運河,古樸典雅的建筑,靜謐中延續著傳統,實干中孕育著活力。曾經在網上流傳的“凌晨三四點中的哈佛大學圖書館”一照,在萊頓大學的圖書館中并不鮮見。這里的學生不輕飄、不張狂、不懈怠,勤勉且有定力。這樣的氣質,與剛毅、穩重、樸實、內斂的山大人默契相合。
在人生的馬拉松中,拿到一所985高校甚至世界排名前100位高校的畢業證書,只是在起跑一瞬間得到一個相對不錯的站位而已。當賽程繼續,越來越多的選手主動退出,堅持下來的少數人,也許才是漫長之路的成功者。很幸運的是,山大的七年求學經歷,為我樹立了學無止境、終身學習的人生信條:為了拓寬專業眼界,赴萊頓攻讀理學碩士學位;為了提升專業水準,考取學科排名第一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學科與時俱進的特性,更需要不斷汲取新鮮養分以面對波譎云詭的生態。氣有浩然,是山大根植于心的道德和信念?!罢男g、敦品行、明倫理、識大體”是山大的風骨。一個人拼到最后,名利權情也許早被淡忘,唯一值得紀念的是品德、是情懷。
當我再次回到山大,回到自己的學院,并開啟自己的工作歷程時,想了許多許多。在為幼子取名時,我和同為山大校友的愛人,心有靈犀地將“敦”喚作他的乳名,將“以恒”定為他的學名,希冀這個小小山大人能將這份精神財富傳承下去。因為山大,是我們永遠的故鄉,永遠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