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晚,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黃仕忠教授做客“新杏壇”,為山大師生帶來題為“談談學術研究的路徑與方法:以《太和正音譜》的研讀為例”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文學院李桂奎教授主持,以騰訊會議為媒介進行互聯網直播,吸引了校內外一百余名師生共同參與。
講座開始前,李桂奎教授介紹黃仕忠教授的研究領域和學術成就,簡述《太和正音譜》的戲曲史地位,并預告本場講座將從教學相長的角度展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講座在師生們的期待和熱烈歡迎中拉開帷幕。
首先,黃教授以帶領學生研讀《太和正音譜》的計劃與實施情況為例,說明古代文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他指出,選擇一個具體對象,按照學術規范,制定詳細的研究計劃并展開系統研究,這一治學之法對年輕學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接著,黃教授從選題緣起、課程計劃與研究步驟、討論課的收獲三個部分具體展開論述。
在“選題緣起”部分,黃教授談到,《太和正音譜》研讀課程是前兩學期“經典文獻研讀課”的延續,同學們之前研讀何良俊《曲論》、王世貞《曲藻》都有重要的收獲與發現。以精讀課程的形式閱讀,既是一種讀書方式,也是一種掌握學術研究途徑與方法的基礎訓練,在海外早已形成常態與傳統。
在“課程計劃與研究步驟”部分,黃教授詳細列舉了實施《太和正音譜》研讀計劃的步驟,包括對朱權和《太和正音譜》相關問題作研究綜述、梳理朱權曲論在明清時期的接受與影響情況、比對和??薄短驼糇V》的不同版本、對曲論和曲譜作文本細讀、編纂《朱權研究資料匯編》等,意在讓參與其中的年輕學者體悟到:面對任何一個題目,都可以參照以上步驟,通過細致梳理第一手文獻資料,以符合學術研究規范的方式逐步展開,就可以不斷發現新問題并作出相應的成果。此外,黃教授還指出,查資料這類輔助工作在學術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查閱第一手資料的過程中,同學們不僅對古籍有了直觀而深切的感受,而且也更容易發現原創性問題。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同學們要具有全球性的視野,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庫與檢索工具,對某一問題作窮盡式的搜集與整理。
在“討論課的收獲”部分,黃教授以幾篇成熟的論文作為研讀成果加以展示,說明此種研讀方式卓具成效。比如,董詩琪作《朱權道號考》,根據朱權道號“丹郍”,將《太和正音譜》的寫定時間前推10年;陳艷林作《<太和正音譜>所載雜劇數目與“二本”考》,比對不同版本所著錄的劇目數量,得出明中葉以后“二本”概念的普遍誤讀的結論。黃教授稱,同學們以認真和嚴謹的態度對待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是研讀計劃取得階段性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努力遵循學術規范,為寫出一篇合格的學術文章不斷修訂,親嘗甘苦,最終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得到成長,則是此次《太和正音譜》研讀計劃的意義所在。
提問環節,同學們踴躍發言,從文獻綜述寫作、戲曲小說交叉研究、版本選擇等不同角度提問,黃教授耐心地一一作答。最后,李桂奎教授對黃仕忠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稱黃教授的講座為同學們提供了寶貴的治學經驗,并鼓勵同學們保持扎實的學風,從基礎做起,以小見大、由點到面,學習黃教授對原創性、深入性的學術追求。至此,本場講座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