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19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錢志熙做客“新杏壇”,在知新樓A620室作題為“李白對詩騷傳統及漢魏六朝詩歌的繼承與發展”的講座。講座由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古代文學教授李劍鋒主持,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孫學堂、劉曉藝和青年教師趙鑫也參與其中。
講座開始前,李劍鋒致歡迎辭,他引用了葛曉音先生的評價,稱錢志熙為中國第四代學人的代表。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拉開帷幕。
首先,錢志熙圍繞講座的副標題“兼談李白詩歌的法理與豪放”,指出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人們向來重視李白詩歌想落天外、語絕凡近的藝術特色,乃至有將其神秘化的傾向,卻忽視了李白對前人詩作的創造性繼承。實際上,如姚鼐所言,文學創作“有所法而后能,有所變而后大”,李白詩由能品向神品的進階,是法古與變化的二重作用,是朱熹講到的“李太白詩非無法度,乃從容于法度之中”。
接著,錢志熙認為李白對古代藝術傳統的繼承,經歷了兩個階段,先是摹擬古人,以《文選》為重要參照,后是擬古而變化,漸漸做到以古融今。詩歌理論的自覺不是直到宋代才成氣候,李白對自身詩法便有強烈意識,他的詩法是著眼于大處的憲章和古道,憲章是儒家的倫理理想,是對國風雅頌藝術精神的概括,古道是憲章的來源,其極詣在于漢魏詩說的風骨與詩騷傳統的興寄。
之后,錢志熙結合詩例,分別講述李白對各個文學傳統的繼承:對風與騷的追慕,他的興寄深微出于國風雅頌,哀怨憤激則出于楚辭;對魏晉法度的汲取,于古詩十九首、建安詩歌,取其比興之意、散句之法;與陶淵明詩的契合,“自樂其志”是二人共同的創作態度,都擺脫了當時文壇重形式重功利的時尚作風;對大小謝的稱贊和緬懷,直接評論、化用成句、寫同題詩,無不顯示出他受到這清新俊逸詩風的影響;與鮑照的聲氣相投,鮑詩的鋪張揚厲養成了李詩的豪放品格,同時他們也都語多感激,常抒發蹭蹬之懷。
最后,錢志熙總結,縱然李白詩常給人以“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的藝術直觀,其詩學也積蘊十分深厚,不僅遍學自《詩經》到漢魏六朝初唐的詩歌,甚至還學習其當代人的作品,無論長章短制,皆有法度可尋。研究李白復古而通變、摹擬而創造的文學進路,特別有利于幫助我們探索文學中繼承與發展、學古與創新的關系。
李劍鋒感謝了錢志熙的精彩演講,認為本次講座宏大而不乏具體的解析,如果沒有長期的文學史及文學理論的積累,沒有細致的梳理和研讀,就很難有如此信手拈來的發揮,而且不停留在材料的舉摘,而是把自己的思考寓于學術,在創新性方面給人以啟發。至此,講座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