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9時30分,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日新做客我院“新杏壇”,作題為“官話方言的[u]類兒化”的講座。講座由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樹錚在知新樓A620室現場主持,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錢曾怡、岳立靜和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宋開玉、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紅娟、山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燕芬、山東大學文學院博士后孫宇煒等分別以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參加了本次講座。講座同時吸引了校內外百余名同學參與。
講座開始前,張樹錚教授致辭,簡要介紹了趙日新在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學術成就,并希望同學們以趙日新校友為榜樣,努力成才。
講座伊始,趙日新對講座題目作了簡要介紹,大致梳理了該題的研究背景。趙日新表示,一些官話方言中還存在著非卷舌型的兒化,其中一類是河南北部、山西南部方言的[u o ou]類兒化,他將通過分析豫北方言名詞變韻的參與語素,指出以往所說的子變韻很可能是兒化韻。
接下來,趙日新大致分了三個方面來論證上述觀點。在第一部分論證中,趙日新主要以獲嘉方言為例,并結合??h方言與濟源方言,以對應關系較為顯豁的單元音韻母的變韻形式作為觀察窗口,詳細對比了豫北方言Z變韻與D變韻的區別。通過對比,趙日新推測豫北方言名詞變韻的參與語素可能是“兒”,他傾向于將同一個基本韻母的不同變韻形式看成是不同時期的兒化在共時平面的疊置。同時,針對“Z變韻的參與語素究竟是原為清聲母的‘子’還是濁聲母或零聲母的‘兒’”的問題,趙日新又舉出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來證明自己的“兒化韻”觀點,并對“子”變韻的說法提出質疑。在論證的第二部分,趙日新以獲嘉等地方言“侄兒”一詞的讀音為切入點,通過文獻資料和實際口語兩方面說明“侄兒£[ts£/33lou31]”應該就是“侄兒兒”,是“侄兒”的兒化形式,而不是“侄兒子”,即“兒”的子變韻。在最后一部分的論證中,趙日新解釋了豫北方言名詞變韻的兩種可能:一是從邊音的元音性出發,說明“兒”才是參與變韻的語素;二是通過列舉獲嘉等地方言運用實例,推斷中原地區官話方言的[u]類變韻完全有可能是兒化韻。論證完成后,趙日新又對學界對其觀點提出的相關問題做出回答,并向認同子變韻的學者提出相似問題。最后,趙日新就以上論證作出總結,指出豫北方言名詞變韻不容易排除是兒化韻的可能,如將視野擴大情況將更加復雜。
張樹錚對趙日新的精彩演講表示感謝。他分析了趙老師的研究思路,肯定了本次講座主題在語音和語法兩方面的重要意義。講座最后,趙日新耐心地回答了在場老師和同學們以及線上的河南大學辛永芬老師提出的問題。講座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