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19時,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校長助理、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吳俊做客“新杏壇”,作題為“問題與方法:當代文學史料與文學史研究——從文學批評的一個案例講起”的講座。講座由山東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國現當代文學教授黃發有主持,通過線上平臺騰訊會議展開,吸引了校內外二百余位同學參與。
講座初始,黃發有熱情介紹了主講人,指出吳俊不僅長于史料研究,而且及時追蹤文學新現象,本次講座內容是他最新的思考成果。
首先,吳俊認為當代文學研究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即怎么從文學批評進入到文學史的研究。因為文學批評帶有感性色彩和隨機性,如果沒有文學史的規范性要求,那么當代文學學科的學術性就會受到質疑,一般而言,文學批評走向文學史研究的過程,即是文學史料走向文學史的過程,史料是重要中介。他從“尾聲”和“引子”疊加的案例講起,強調了政治轉換期對于中國文學和文學史批評的重要性,而這樣的發現只可能來自史料而非批評,這樣的問題只能通過文學史研究來解決。
接著,吳俊詳細展開了四大部分的論述。一,當代文學史料問題與“以古為師”之義。當代文學學科的特殊性質使得史料問題成為研究領域熱點,“以古為師”就是從方法論上拓展當代文學研究的視野、路徑、手段等,體現的是學科互動、跨學科的基本意識,是一種將文學批評提升至理論層面乃至歷史化的努力,由此,當代文學的史料概念,必須具備歷史、關系、觀念、規范四個實際前提才能成立。二,當代文學史料的文獻學含義與鏡鑒。文獻學兼有歷史邏輯的觀念和典籍鑒定的方法,當代文學史料文獻學既支撐了批評和論史的有據,又支撐了有據的批評和論史,史料研究的潮流興起,承擔了學科轉型和提升建設的時代使命,將使當代文學真正躋身于正統、經典的學術學科傳統領地。他認為,討論史料與批評的基本關聯,須引入作為特殊定性要素的制度和作為關鍵變量要素的新媒體,與專業批評共同構成三維語境,于是引出下面兩大部分。三,國家文學制度視閾中的史料學。國家文藝制度的剛性規范能夠制約文藝產品的價值實現、回報和收益,包括對文藝市場產生制約。四,網絡新媒體技術平臺上的史料生態歧義困難。新媒體技術在收集保存數據、拓展研究深廣度以及本身就作為史料原生地的方面具有優勢,但也存在著數據泛濫、邏輯錯位、定位模糊、版本混亂等缺陷,它必將深刻地改變著文學史料的實際身份、價值和地位。最后,他給出了自己的預判,網絡時代(大數據)研究范式的探索和創建是當前人文學術必須解決的問題,運用大數據技術的跨域研究是學術未來的增長點和制高點。
黃發有感謝了吳俊了精彩演講,認為他的話題高屋建瓴,對學科的發展有整體性的思考,從紙媒到新媒體,從古典到當代,格局宏大,視野開闊,又有很強的思辨性和邏輯性。至此,講座圓滿結束。


